
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多女生都忽略的“隐形疼痛”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应该生长在子宫腔内表面,但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时,就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

成因:目前病因还不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种植学说认为经期时部分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卵巢和邻近的盆腔腹膜,并在该处继续生长、蔓延,形成盆腔内异症;另外还有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遗传因素、免疫与炎症因素等。
症状表现
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典型的症状,多为继发性且进行性加重。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常于月经来潮时出现,并持续至整个经期。
慢性盆腔痛:少数患者可表现为盆腔的慢性疼痛,程度与病灶大小不一定成正比。
性交痛:多见于直肠子宫陷凹有异位病灶或因病变导致子宫后倾固定的患者,一般表现为深部性交痛,月经来潮前性交痛更为明显。
急腹痛: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时,会引起突发性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和肛门坠胀。
不孕:内异症患者不孕率高达 40%,引起不孕的原因复杂,如盆腔微环境改变影响精卵结合及运送、免疫功能异常导致抗子宫内膜抗体增加而破坏子宫内膜正常代谢及生理功能、卵巢功能异常导致排卵障碍和黄体形成不良等。
月经异常:15% - 30%的患者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或经前期点滴出血。可能与卵巢实质病变、无排卵、黄体功能不足或合并有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有关。
其他症状:如果异位的内膜侵犯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肠道内异症可出现腹痛、腹泻、便秘或周期性少量便血,严重者可因肿块压迫肠腔而出现肠梗阻症状;膀胱内异症常在经期出现尿痛和尿频,但多被痛经症状掩盖而被忽视。
为何容易被忽略
症状缺乏特异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如痛经、腹痛等,容易与其他妇科疾病或者生理期的正常不适相混淆。很多女生会认为这些疼痛是正常的经期反应,从而没有及时就医检查。
认知不足:部分女性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了解不够,不知道这些症状可能是疾病的表现,缺乏主动筛查的意识。
治疗方法
期待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暂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定期随访,并对症处理病变引起的轻微经期腹痛,可给予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
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避孕药、孕激素、孕三烯酮、达那唑以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等,主要是通过抑制卵巢功能,造成体内低雌激素状态,使异位内膜萎缩、退化、坏死而达到治疗目的。
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后症状不缓解、局部病变加剧或生育功能未恢复者;较大的卵巢内膜异位囊肿者。手术方式有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和根治性手术等。
联合治疗: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即术前先用药物治疗 3 - 6 个月使异位病灶缩小、软化,有利于缩小手术范围和手术操作;术后给予药物治疗,可推迟复发。